山海交响,非遗共荣!“汉风彝技”非遗热点亮大凉山振兴之火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量:2489 点赞: 0 收藏

山海交响,非遗共荣!“汉风彝技”非遗热点亮大凉山振兴之火


在江北区慈城非遗馆的基础上,今年5月,总投资500万元的越西非遗馆建成运营,跨越2600公里的两地文化桥头堡矗然而立。近年来,我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导向,发扬非遗文化产业为核心,通过开发文化资源、挖掘文旅市场、打造新质载体等举措,持续深入实施在对口协作地四川越西县的工作,高水平打造两地山海情对口协作“姐妹”非遗馆。截至目前,越慈两地非遗馆累计吸引入馆参观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消费帮扶销售额超1亿元。

在越西非遗馆的一隅,阳光透过半开的木窗,斑驳地洒在古朴的地面上,身着彝服的绣娘们围坐一堂,紧紧盯着一针一线,眼神专注而热情,仿佛在与古老的彝族文化深情对话。另一边的黑板上,布满了彝族服饰的图案寓意与绣法技巧的板书,专家讲师则穿梭在手工台间,指导和纠正绣娘们的针法。除了彝绣传承培训,诸如银饰器具加工、彝族漆器制作等“非遗”技能技艺培训,已悄然惠及了四川越西县数百名村民,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将彝族非遗文化进一步发扬传承。

自从凉山州越西县水韵花红景区的山海情·越西非遗体验馆开门迎客以来,江北区就协同当地部门将越西非遗馆纳入了越西县劳动技能培训实践平台,大力引进彝绣技能培训班等公益性培训服务活动,围绕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手工艺非遗项目,开发多元化培训课程,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帮助当地劳动者提升技能,实现职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邀请专家20余名,面向绣娘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艺提升、市场开发、文创设计、电商直播等公益培训10期,惠及600余人。

走出越西非遗体验馆的培训室,便步入了“非遗”工坊生计基地。这里是绣娘们实现增收致富的摇篮,更是她们的另一个家。工坊内,绣娘们正低头专注于手中的绣品,针线翻飞,指尖轻舞;银饰加工技师们则在一旁,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块块银料捶打成精美的彝族饰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让越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以彝绣传承、银饰加工、器具制造、大众营销、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可持续生计服务点也累计培养了技术成熟的绣娘100余名,更诞生了精英级别绣娘10余名,优秀银饰加工技师20余名,使她们的家庭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此外,两地还积极探索“非遗彝绣主导、银饰器具加工、手工大户主体、市场竞争主力”模式,推进“越西手作”劳务品牌培育建设工作,鼓励以非遗特色手工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就这样,非遗艺术在非遗馆的承载下衍生出了非遗技术,同时也把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财富。

重构文旅产品 以非遗培植彝族文化热土

通过挖掘和利用彝族非遗资源,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非遗传承活动还可以增强乡村社区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鉴于此,江北区立足越西非遗文化特色,用心用情打造精品研学课程,组织越西中学和惠贞高级中学的学生走进各自的非遗馆,亲身体验宁波泥金彩漆和彝族银器的制作技艺,让年轻一代在交流互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此外,通过与越西文旅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和甬凉教体部门的密切对接,将非遗文化多元地引入校园,共同开发包含彝族银饰锡纸设计、骨木镶嵌、越窑青瓷等10余套富有越西浓郁民族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两地的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学体验。

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发的课程和教学,江北区深入非遗农文旅体验市场挖掘、手工艺专业爱好培养,并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设计了特色体验项目和互动活动,从越西苹果小镇的非遗寻宝大赛到慈城非遗馆的漆器制作体验,再到彝族民俗风情展演、甬凉非遗活态体验等创新形式,均实现甬凉两地的文化碰撞、艺术碰撞、美食碰撞。据统计,这些活动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为两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处巴蜀,凉山地区如木里核桃、盐源苹果、会理石榴等优质农产品虽品质上乘,却因山高水远、物流不畅而难以广泛进入市场。而今,随着甬凉两地合作的深入,特别是“销地仓”和“产地仓”的“两地仓”模式创新实施,这一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而除了物流环节的升级,越西农产品在跨越山海后能在宁波真正落地,也少不了非遗文化的助力。 

以直播带货为生产消费的新桥梁,通过“彝年彝度·彝货出山”等直播专场活动,不仅带动了当地牛肉干、乌洋芋等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更让越西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做到了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的突出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众多越西农特产品成功上架电商平台,直播活动累计吸引数万人在线观看,销售额节节攀升。

此外,民俗市集的举办也为越西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空间。在“东西协作·彝秀江北”文化消费节活动中,大凉山美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越西苹果等特色产品更是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展销活动的举办,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促进了甬凉两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而电商云仓的搭建,则为越西农产品的销售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利用江北慈城及越西两地非遗馆作为线下展销平台,结合线上销售渠道的拓展,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优化和物流成本的降低。通过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的运用,订单管理和数据分析更加精准高效,为越西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以来,这一模式已带动越西县主要农特产品增销显著,实现了东西部消费帮扶的显著成效。

在甬凉两地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中,非遗产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汉风彝技”非遗产业的蓬勃兴起,不仅实现了越西县村民就业增收,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同一股清泉,非遗文化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让彝族文化的瑰宝在凉甬两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新江北APP